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中国的抹茶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中国的抹茶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抹茶与日本抹茶的异同?
抹茶的英文单词源于“抹茶”的日语发音,是日本茶道中使用的粉末状的绿茶。不过,追溯起来,日本抹茶的源头在中国。
抹茶,在中国古时称作“末茶”,起源于隋唐,宋代发展达到鼎 盛,文献中留下了其制法的详细记录:将春天的茶叶的嫩叶,蒸煮新鲜茶叶(称为“蒸青”),进而硏磨成膏,再压制成块,烘焙脱水储存,待要饮用时,再碾成细粉。由于当时最流行制作精致的圆形茶饼,所以末茶也被称为“团茶”。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咏叹抹茶的诗篇,"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就是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赞美之词。
末茶既是粉,便不能像今天的茶叶那样冲泡。它的喝法是用开水冲兑,搅打成糊状,称为“点茶”。宋徽宗就在他的《大观茶论》中描述了点茶的过程:点茶者拿着竹制的茶筅,灵活地转动手腕,快速搅打茶汤,就跟今天我们打鸡蛋差不多。要一直搅到碗中泛起“汤花”——白沫,如“疏星皎月,灿然而生。”

当时最为有名的评茶专家、大文豪蔡襄在《茶录 》中评述斗茶方法;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释中说,古者茶必有点,其硙茶(抹茶)为撮泡茶,必择一二佳果点心,谓之点茶。这里所指的抹茶冲饮之道即为唐宋年间的中国茶道。
由于末茶工艺复杂,颇费人财物力,到了明代,崇尚勤俭节约的朱元璋便下令“罢造团茶”。饮茶风气随之改变, 而改用茶叶,冲泡喝汤,弃置茶渣,冲泡散装茶叶开始流行,末茶被散茶取代,就在中国逐渐失传了。
如今要品尝抹茶就需要到日本了。南宋时日本有一位荣西禅师两次渡海来华学佛,回国时带去了茶籽、茶具以及《茶经》手抄本,并在1214年写成日本的第一部茶经《吃茶养生记》。书中详细记载了末茶的制法、吃法与效用,日本抹茶文化自此而始。
为什么中国“末茶”到了日本,就变成了“抹茶”?
中日的点心文化?
在京都等观光地的传统老店,如果你点一杯抹茶,往往会被劝说是否同时配上喜欢的点心?这就是和式点心“和菓子”。 和菓子起源于遣隋使(704年)的时候,从唐朝传入日本的点心有八种唐果子和14种果饼。日本看似坚硬难吃的饼干样式的米制“煎饼”,是平安时代初期(806年),由空海弘法大师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制法。
后来,从中国传来的点心,在日本不断发展演变,随着茶道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蒸包子、羊羹等各种各样的和式点心,和菓子就这样,最终形成了带有显著的日本文化的特色。“和菓子”是近代为了区别于从欧洲传入日本的洋菓子,才开始使用的名称。
抹茶是怎样传到日本的?
喝了抹茶多年,不自觉形成了抹茶是“日本特有”的意识观念。冷不丁被这么一问,立即回过味来,呜呼,这绿油油的茶叶沫子本是我大唐特产!
抹茶,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绿茶,不过日本人并不像我们那样泡茶叶,而是将茶叶碾成粉末,然后热水一冲,慢慢品茗。加上一套繁复作法硬是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茶道文化。当然,众所周知,茶文化是从中国流入日本,抹茶也不例外。
在中国,茶叶在公元前2700年就有了,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给尝出来的,很长时间都是作为一种药材。茶叶作为大众的日常饮品则是在唐代之后。公元805年,空海和最澄两位日本高僧才将茶叶带到日本,并在比睿山种了茶树。一开始,日本人也是直接泡茶叶,用碾子碾成粉末做成“抹茶”,则是在中国唐末、宋初时候的事。又是日本的和尚,临济宗的开山祖师,镰仓时代的高僧荣西禅师将这项研磨技术技术带到了日本。日本最早的“科学书籍”《喫茶养生记》清楚地记录了茶叶的功效。
当然,既然有养生功效,而且产量不高,早先的茶叶只是在贵族和武士这样的上流阶层之间流行。抹茶真正风靡日本走入千家万户是在江户时代以后,这股风跟茶道大师千利休关系甚大。
当今日本市面上,不管是包装精致的高端抹茶,还是低端的大众饮品,甚或加了奶精的抹茶饮料、抹茶冰淇淋、抹茶点心、抹茶蛋糕……一如既往的俯拾皆是。不知道日本人每天喝着抹茶养神的时候,是否会感念一水之隔的中华。
茶是中国人发明的么?
饮茶是中国人发明的!饮茶是中国人发明的!饮茶是中国人发明的!
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理由是什么?
截至目前,全世界发现最早的有关茶的文字记载,源自汉代王褒撰写的《僮约》,简单来说就是家里佣人的工作内容。其中记载了:
“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
会杀鱼、料理甲鱼,还要会烹茶;溜狗、卖鹅,还要去武阳(四川省)买茶叶。
公元前90年~公元前51年(西汉文学家)
然而——
这只是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因为起码这个时候,巴蜀已经有明确的茶叶交易集散市场——武阳,所以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一定早于西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中国的抹茶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中国的抹茶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