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茶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好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茶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好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万里茶道历史知识点
万里茶道是是古代中国、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
万里茶道从中国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陆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干线总长13000 余公里,沟通了亚洲大陆南北方向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核心区域,并延伸至中亚和东欧等地区 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茶路”。
茶文化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
茶,兴于唐盛于宋。其间各类朝贡、民间斗茶风盛一时。而各种茶具茶器也随之而兴盛发展,但是构成的最大助力还是佛、道两大家,而儒家学派则在笔墨重彩的基础之上又添文思,包括陆羽(积公和尚之徒)注茶经,各派文豪挥毫泼墨尽显茶事之雅事,又得朝庭官宦追捧故茶文化得以兴盛一时,方有记载留传至今……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神农发现茶后,中国人就开始饮用茶,直到汉朝茶与文人结缘以后才形成茶文化,唐代陆羽《茶经》系统阐述了茶的生长形态、制作和饮用,宋代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把茶文化推向高潮,饮茶斗茶之风盛行。明清时期,随着茶叶制作工艺的发展,出现了绿、白、黄、青、红、黑等六大茶类,同时茶具也越来越精致,冲泡越来越讲究,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茶艺,此时茶文化朝着艺术方面发展。与此同时,茶与佛教结缘后形成茶道。至此,茶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演绎,糅合了儒释道的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
要说全国性的形成发展还当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归功于南朝的汉人。
当是北朝多是鲜卑人的朝廷,不喝茶也不产茶,据记载,当时北人喝酪饮,南人才喝茶。北魏时期,因政治原因大量的南人北逃,从而带起了饮茶的风气。最初,北人还贬茶称为“酪奴”,此后随着北朝汉化的加深,对茶的保健作用给予肯定,以及崇尚君子之风的精英集团的崛起,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而茶这种淡如水却又不是水的饮品自然而然的代替了酪饮,并最终成为千家万户的生活必须,便是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
中国人饮茶历史悠久,有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有正式文献记载的饮茶之事都可追溯到西汉,而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文人饮茶兴起,茶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比如陆纳、桓温以茶代酒,齐武帝以茶陪葬,倡导清廉节俭,表达精神情操。另外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又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可升清降浊,轻身换骨,有助修成长生不老之体;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隋唐时期初步形成中国茶文化,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宋代茶事十分兴旺,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茶仪已成礼制,民间也极为热衷,迁徙有“献茶”、客来有敬“元宝茶”,定婚有“下茶”,结婚有“定茶”,同房有“合茶”。茶艺此时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
自元代以后,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明清时期,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产量和消耗量迅速增长。改革开放后,茶物质财富大量增加,全国各地各类“茶业”、“茶人”“茶文化研究”等联盟、协会成立众多,茶文化研讨会陆续开展,茶文化也得到蓬勃发展。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不能割舍的魂灵,已经深入骨髓,深入血脉,将不断传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茶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好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茶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好处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