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茶技艺(分茶是什么)

您听说过分茶,在茶汤中显现出山水画吗?分茶是我国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叫茶百戏、水丹青,特点是仅用茶汤为原料不加其他物质,就能在茶汤中显现文字图案,是古代斗茶主要形式。

由于茶汤独特的灵动性和质感,适用于表现中国风格的字画,所以称之为水丹青。它使中国字画的表现形式由单一的固体材料发展到液体材料,是固态向液体的飞跃,也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分茶技艺(分茶是什么)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可谓家喻户晓,但很多人将其中的“分茶”理解为“品茶”或“鉴别茶的等级”,甚至很多书籍也都这样注解。这其实是一个误会,“分茶”其实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能使茶汤形成图案的独特技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这经典的文化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当今知道的人很少。然而,在宋代文人中用分茶作为消遣的方式已经十分流行。陆游的这首诗,正是体现了他报国无门,只得以分茶遣忧的真实心境。

分茶在唐朝的中晚期已初现雏形,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写道“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诗句中的“白云”“花”就是对茶汤形成景象的生动描绘。到了宋代,分茶由于受到皇帝和朝廷以及文人的推崇,做到了极致。特别是“艺术家皇帝”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皇帝的推崇自然导致上行下效,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范仲淹、章岷等也都对分茶十分钟爱,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

除了皇帝和文人,僧人对分茶的推广也起到重要作用,当时文人笔下的福全、显上人就是僧人中分茶的高手。然而,到了元代,由于受游牧民族统治,精致儒雅的茶艺在粗犷豪放的性格和肉食乳饮的生活习惯中湮没。特别是大多数蒙古人喜爱饮用散茶,团饼茶的点茶法不占据主流,而明太祖朱元璋甚至直接废除了团饼茶的进贡要求。自此,分茶日渐消亡,清代以后未见有关分茶的详实文献记载,成了被遗忘的经典文化。

作为中华璀璨文化的遗存,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茶百戏的失传,实是中华茶人的憾事!值得庆幸的是,分茶这朵奇葩已再度在中华茶艺的家园再发异彩。

1984年7月毕业于福建农业大学茶叶专业的茶百戏研发传承人章志峰,经过二十多年大量的实验研究,恢复再现了中国经典文化——茶百戏技艺,并在古代技艺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可以在红、绿、黄、白、黑、黄、乌龙茶等六大茶类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案。2012年茶百戏正式列入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逐渐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章志峰初识茶百戏,源自30年前就读茶学专业的机缘,随后的二十多年来,他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并先后两度到日本留学和交流。并于2004-2005年受外交部选派,作为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员到日本用日语讲授中国茶文化一年。期间,系统地学习了日本茶道里千家流。2005年回国后从茶树栽培、加工和分茶技巧进行几百次的试验,终于在2009年春,初步恢复了这一千年绝技,可以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案。目前已突破了古代仅能用绿茶演示的局限,可以用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其他茶类演示茶百戏,表现山水、花鸟、人物和文字,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间逐步延长到2-6小时。

茶百戏研发传承人章志峰期望着,随着茶百戏文化研发的深入,将来时机成熟可望做成涵盖有茶百戏展示、茶百戏游艺、品种观赏、制茶体验、品茶、插花艺术、茶点茶食品尝、茶会活动等各种功能区,集茶百戏原料加工、审评、茶艺、茶会于一体,供游人观赏、体验、培训的综合性茶文化园。

延伸阅读:茶汤的瞬间艺术之美

图为:红茶汤显现的鸳鸯戏水

茶百戏具有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茶百戏是用液体表现字画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一种瞬间艺术,具有独特的变幻性和灵动的特征,有别于一般用固态材料表现的艺术作品。由于茶汤独特的灵动性和质感,茶百戏是欣赏和品饮兼备的茶文化产品。茶百戏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给观众赏心悦目的体验,茶百戏茶汤幻变的功能对观众具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适于各种活动展示,突出活动的主题,提升活动的文化品位。

相关推荐